11月25日,由中南民族大學主辦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學術研討會在該校學術交流中心舉行。
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愛國,湖北省教育廳思政處副處長文年俠先后致辭。大會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校長李金林主持。
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湘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10余家主流媒體記者,以及中南民族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全體專兼職輔導員及部分學生代表,共計300余人參加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怎樣培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了深入研討。
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教授從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則、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等方面,深刻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并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進行了論述。
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王炳林教授指出,要正確認識“兩個結合”的關系,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去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入研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研究院名譽院長喻立平教授圍繞“民族復興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使命”這一主題,從大歷史觀出發,指出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和機遇,我們的使命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推動“中、西、馬”相融通,實現文明的新飛躍。
北京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副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宇文利教授結合李大釗關于青年奮斗觀的系列文本,梳理了李大釗關于青年奮斗的論述,分析了李大釗青年奮斗觀產生的歷史背景,指出在當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李大釗的青年奮斗觀對當今的青年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密聯系和時代價值。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萬美容教授作了題為“著力培養黨和國家事業迫切需要的優秀人才”的報告,圍繞“黨和國家事業迫切需要優秀人才”、“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黨和國家事業迫切需要的優秀人才”兩個方面,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如何讓大學生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進行了深刻詳細的論述。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董慧教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青年責任和擔當”這一主題,認為青年要明確自己的時代使命,努力成為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力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長駱郁廷教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的角色扮演”這一主題,強調當代青年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身責任、發揮好時代先鋒的作用,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喆教授通過對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指出新時代、新使命、新挑戰呼喚大學生要勇敢肩負起歷史責任,要以多視角看待青年共產黨員的使命。
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繼偉教授圍繞“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主題,闡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之所在,并以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中國共產黨對“五個文明”的探索為基礎,進一步闡釋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系。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黎海波教授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的賦融、賦能和賦效”這一主題,從數字技術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賦融、賦能、賦效的三重邏輯進行深刻剖析,強調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技術驅動的同時,也潛藏著一系列風險隱患,如張力失度、關系失和、數據失范和算法失當等,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充分認識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有效發揮數字技術的正向驅動作用。
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紅燕在作大會總結時表示,教育工作者要始終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理論研究者、教師以及政工干部要攜手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為全面提升中南民族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工部、共青團中南民族大學委員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承辦。(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石夏麗 祝宇豪 譚嘉儀 黃雨婷 解卓瑞 韓佳璇)